记者马德兴赞中超助山东泰山,徐江问亚冠及P事。
当上海申花队在亚冠1/8决赛中以强势姿态战胜川崎前锋队时,马德兴先生的一个论断引起了广泛争议。他提出中超球队正在为山东泰山的退赛“填坑”,而泰超联赛则有反超中超的趋势。然而,这种观点虽然逻辑上似乎自洽,却过于简化了亚冠积分博弈的复杂性,忽略了联赛生态的全局性以及其他球队的韧性。
首先,从技术积分的角度来看,泰山队退赛对中超技术积分的影响被夸大了。亚足联的技术积分是基于近八个赛季的加权成绩来计算的,其中本赛季的占比最高。马德兴先生强调泰山队的退赛导致本赛季中超的平均分被拉低,然而他忽视了两个重要的事实。其一,即使泰山队退赛,中超联赛依然按照四支队伍来计算积分,这与上海海港队上赛季因附加赛出局而按三队计算积分的规则存在本质差异。其二,申花、海港和浙江队本赛季合计贡献了41分的技术积分,若按三队计算平均分,数值应为13.667分,但实际得分只有10.25分。这实际上暴露了亚足联技术积分计算规则的矛盾性,而不仅仅是泰山队单方面的“拖累”。
进一步分析,若泰山队没有退赛,中超四队本赛季的技术积分看起来会更高。然而,这种假设是基于泰山队“正常参赛且至少进入1/8决赛”的设想之上。但现实是泰山队在退赛前已经因伤病和球迷事件陷入动荡之中。将这种未发生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系来评价现实,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再者,关于上海申花等队的硬仗表现也值得深入探讨。马德兴先生将申花战胜川崎前锋的胜利视为“填坑”的无奈之举,却未正视这场胜利的实质意义。申花在亚冠1/8决赛首回合取得的3分,直接帮助中超在技术积分上领先泰超0.934分。这背后是球队战术调整、外援磨合以及本土球员出色发挥的综合结果,并非被动“还债”。相反,泰超仅剩武里南联一队晋级,其反超中超的前提是后者连续遭遇失利——这种预设显然低估了中超球队的实力和竞争力。
讽刺的是,当马德兴呼吁“外战看泰山”时,泰山队却因不可抗力退赛了。这恰恰说明:将中超的技术积分维系于单一球队是脆弱的策略。真正的“填坑”应该是通过提升联赛整体实力来实现,而非苛责意外事件中的个体。
泰山队的退赛确实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但将其塑造成“全民公敌”既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会加剧联赛内部的对立情绪。当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努力拼搏时,我们需要的是对青训投入、管理规范以及应急机制进行系统性反思与改善。因为一座大厦的稳固性从来都不是依赖于某块砖的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