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桥梁连接状态如何?

来源: 24直播网

《人民日报》近日刊登了一篇由詹姆斯署名的文章《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这一消息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轩然大波。文章在太平洋两岸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

据ESPN和The Athletic的报道,文章的内容被证实是真实的,但并非由詹姆斯个人直接投稿给《人民日报》。实际上,这种报道模式与《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的出版方式相吻合。文章末尾明确指出作者是美职篮洛杉矶湖人队队员,且是由本报记者王亮采访整理的。

那么,这个署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回顾詹姆斯在传统媒体的署名文章历史,上一次是在2014年,当时他决定从热火重回克利夫兰,在《体育画报》发表了长文《我要回家了》。这篇文章全文第一人称,但实际执笔人是《体育画报》的李·詹金斯。他的经历与詹姆斯的篮球生涯紧密相连,目前是快船篮球事务副总裁。

相较之下,《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虽然内容积极正面,却存在三个引人注目的疑问。

第一问:报纸的署名文章一定是投稿吗?

《人民日报》上的署名文章并不罕见。以体育为例,2024年巴黎奥运会时任击剑项目教练雷声的署名文章也是记者王亮采访整理的。通常情况下,报纸的内容分为新闻和评论,新闻由记者采访撰写,而评论则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其中,署名文章可能是专栏的形式,由固定的知名人士撰写。

《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视为一种高级的“读者来信”,内容结合体育、人生、政治,恰当地表达了观点,是政治正确的样板。其栏目名“体谈”也表达了畅所欲言的意味。但是当加上詹姆斯的署名后,情况就不同了。

《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重点评论的笔名署名、政府领导的署名文章,以及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署名文章。后者往往注明“记者整理采访”,因为提供署名的人都是接受采访后,由记者以该人语气撰稿的。行文采用第一人称,主要是考虑到被采访者可能因时间、文化等问题无法及时写出符合标准的稿件。

无论怎样,署名意味着个人背书,因此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人民日报》到底是得到了詹姆斯本人的认可,还是他的团队,又或者是负责中国行活动的团队的许可呢?

第二问:“广告论”是真是假?

部分媒体和球迷高度评价了詹姆斯的这篇文章,甚至将其与2021年的《中国:全球扶贫的榜样》相比。然而两篇文章的性质并不相同,《人民日报》刊载后者属于外宣报道,并且明确了作者的头衔。另外有传言称,《人民日报》因某赞助商的推动而发布了这篇文章。

事实上,《人民日报》确实可以发布广告。例如在“中国政务采购网”上可以查询到2024年上海杨浦与《人民日报》的合作案例,通过发布信息流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但广告与编辑报道有明确的界线,广告通常会标明“广告”字样。至于文章是否是广告或者软文,以及《人民日报》是否允许发布此类内容,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问:署名事件将何去何从?

外国人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本就不常见,这使得该事件与政治紧密相连。许多人将其与“乒乓外交”相提并论。然而詹姆斯团队否认了向《人民日报》投稿的说法,使得整个事件变得复杂。他们认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尽管整篇文章可能经过了一定的删减以适应版面要求及纸媒特性。

上一位被提及作为“桥梁”的人物是姚明,他在中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过去,这样的“署名文章”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如今,关于詹姆斯的中国行活动被媒体解读为篮球外交,但随后又出现澄清,这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署名”与詹姆斯所表达的内容哪个更重要呢?这可能是过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使得“署名”变成了投名状,而内容则被淡化。在这个拧巴的环境中,各种事情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称之为“回旋镖”,但更确切地说,这是时代的烙印。

或许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源于一点:中美之间,是否真的需要一座桥梁来连接呢?对于那些希望看到体育外交新篇章的人,我们持开放态度。欢迎加入我们的读者交流群,一同探讨这个话题。请添加微信:hcctgd163